2012 年 5 月 20 日欧冠决赛切尔西 1 分钟 1 比 战平拜仁点球大战 4 比 3 胜首夺欧冠。全场比赛有何亮点?

这是一场精神之战,其最集中爆发的亮点,就是罗本加时赛的点球和最后的点球大战!

2012年欧冠最后两场重量级比赛——皇马vs拜仁、拜仁vs切尔西,都是以点球大战决胜。可拜仁前后两场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还随手打破了德国球队的点球大战神话。

小猪在半决赛毫不犹豫地抽进了决胜的最后一个点球,到了决赛居然不敢看罗本的加时赛点球,——那球就算不进也不会屎啊!拜仁第三位点球手居然是门将诺伊尔,赛后传有人拒罚点球!谭咏麟在微博上说:“拜仁派第三名射十二碼已是守門員,我看到那階段已心裡有數。”

对于那些球星而言,12码球抽进死角技术上根本不是什么问题,门将扑掉死角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还是那么多巨星前仆后继地罚失点球,成就一场场经典悲剧。巴乔、耶罗、科库、克雷斯波、因斯、克鲁伊维特、德波尔兄弟、贝克汉姆、特里、舍甫琴科、C罗、梅西、罗本……这些如雷贯耳的巨星都曾在大赛中射失关键点球。

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诡异,那么不可捉摸。可假如你真的参加过正式比赛的点球大战,参加过那种你的一脚就能决定整个球队一个赛季甚至几年努力的点球大战,你或许就能管窥其中的奥义——点球只跟心理有关。

本人上大学之后,几乎每年足球杯赛都踢过点球大战,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点球大战心理体验,完全可以进行比例分析。有人可能会不屑了:“就你们那种级别的比赛,谈何体验?怎么能跟世界大赛相提并论?” 这种看官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类型。其实,在你踢正式比赛的点球大战时,那种除了点球之外心无旁骛、那种一脚决定天堂还是地狱的压力,虽然远远不能跟世界大赛相提并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那一刻,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杯,那就是我们的欧冠。只不过对于我们而言,门将更像是一个摆设。

我罚点球一直有个习惯,助跑前眼睛死盯着一个角度,让门将误以为我坚决地要打那边,射门一瞬间再扭脚腕,推另一侧,屡试不爽(用此方法一大原因就是没把握控制好大力射门的角度)。第一次失手就在一次半决赛,我们0:2落后,最后15分钟上演奇迹,扳平比分,开始点球大战。我一向是第一个出场,心态很轻松地故技重施,可悲催的是,地面不平,推射的球滚偏了,打中立柱。那一瞬间有如五雷轰顶一般失语了,——我方落后追平,心理上完全占据主动,可就因为我这开头炮偏了,导致心理失势,最终惜败。自此我就落下了心理病根,开始对罚点球感到恐惧。

可这是逃不掉的宿命——你越怕她越来。第二年1/4决赛又是点球大战。那时我知道必须战胜这种恐惧心理,否则又将祸害全队。我想到了巴乔在98年世界杯小组赛对智利时主罚最后时刻的点球。那是救赎的点球。那天的比赛,我们双方势均力敌;由于赛程安排上我们遭遇对方黑手,所以颇有些同仇敌忾的复仇气势。整体气势上,我们还是占上风的。由于我心病未消,所以推的角度不敢很刁,但依然过关开门红。之后虽然有同学踢飞,但对方踢飞的更多,我们赢了。

最后一年,我们闯进决赛。对手是平时很熟的隔壁班,卫冕冠军,在全校踢了十几场挑战赛未尝败绩。很自然,我们全力半场防守了90分钟,终于将比赛拖入点球大战。这次点球大战才让我深深认识了真正的残酷、真正的心理摧残。我也因此才能完全理解施魏因施泰格的脆弱。

决赛中,我们全队几乎不能通过半场,被打得精神濒临崩溃了,全靠那一口气一直拖到最后。点球前休息的时候,我已体力耗竭,上卫生间都双腿发软。出来之后,听见往常最后一个罚点球的后腰队长说不要让他罚球,怕顶不住,心理又是咯噔一下。自己抱着球,跑到门后面试踢——那时候居然会做出这种举动,真是信心完全崩溃了。站在门前,对方门将冷静的脸庞,怎么看怎么不像平时有打有闹的同学。忽然间仿佛觉得他的四肢布满了整个球门,我的球踢到哪里都会被扑掉。我脑子里居然冒出这种想法【这场球我们不应该获胜啊,否则对他们太不公平了】。然后我僵硬的脚踢出一记高射炮飞过横梁。我意料之中地离开点球点。这时旁边的同学叫嚷起来【门将提前出来了,无效啊】双方争执不下。我却一个人呆在场边,根本不敢再一次走上点球点,再一次面对失败,连重罚的勇气都丧失了。当体验过真正的心理之后,你才会理解那些极其反常的举动。

不敢罚点球。是的。是不敢。完全丧失了敢于面对对方门将的勇气。强撑着走到12码,两腿发软,脑子混沌,意识漂浮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着陆。一心只想摆脱掉这种梦魇,赶紧一脚出球了事,而来不及想,或者不敢想这球是否能进。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面临崩溃。那一瞬间,球进与不进,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事情了,逃离点球点,才是最要紧的。

复盘皇马vs拜仁的比赛,拜仁连丢两球之后孤注一掷地展开绝地反击,以极强的气场把皇马牢牢压制住,并很快扳回比分。这在气势上完全占据了上风。皇马这时只有依靠全队极其强大的神经才有可能获胜,很遗憾,强大的神经只属于卡西一个人而已。而德国人在这种局面下,是几乎不会自己失手的。小猪顶住压力,冷静地罚进最后一球。拜仁胜得豪气干云。

而最后的决赛,沉默的切尔西,隐忍了9年的切尔西的老男人们,带着无比强悍的意志和神经,在拜仁的狂轰乱战下依然心如磐石,在最后时刻居然撬走了拜仁即将到手的冠军。全场围攻无果和最后功亏一篑的大起大落,彻底把拜仁打懵了,拜仁众将应该是看到了绝望,看到了自己已经不可能攻破蓝军球门了。罗本罚点球时,小猪已经彻底失去勇气,因为此刻他知道,这种精神状态这种压力下,罗本失败的概率更高。而最后的大战,切赫的冷静沉默和诺伊尔张扬的霸气外露又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刻你才知道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霸气外露的。正因为气势上的劣势,才让拜仁门神刻意如此以壮自己的声势。

有时候,大趋势一定,个人的能力真的很难扭转乾坤,特别是在每个人都不能犯错的点球大战。往往到最后,所有的压力会聚集到一起,压垮承担最大压力的最重要的那个人——巴乔、碧咸、舍瓦……以及小猪。

足球的魅力,在于把生活的跌宕、生活的不可预知、生活的必然性、生活的偶然性、直面的勇气和绝望的怯懦浓缩到一场球赛里,将一场球赛扩展成整个人生。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运动能如此淋漓尽致。

2012欧洲杯1/4决赛最后一场意大利vs英格兰,还是靠点球大战来决定胜负。

这场比赛基本局面是意大利在半场围攻英格兰,英格兰仅在开场一段时间对意大利造成威胁,之后就只能凭借寥寥无几的无力反击,几乎没有造成威胁性进攻(其全队射门总数甚至还不如巴洛特利一个人)。但进入点球大战后,性质就不像场面所展示的那样了。

意大利围攻了大半场却没有结果,本身是不想进入点球的,此时士气已馁;而英格兰在几个钢铁后卫的带领下,守住了意大利的狂攻,看队员的表情,我猜他们应该想到切尔西了,士气上至少是不落下风的。进入点球大战时候的气场,如果不是英格兰占优,也至少应该是平分秋色。两队都没有发生还没开踢就有人心理承受不住的情况(比如穆里尼奥的下跪和小猪的转身掩面)。

第二轮,蒙托利沃继承了意大利软骨病的优良传统,把点球打偏。这种非门将导致的射偏,只能说明他的心理实在太脆弱了。在这之后,意大利陷入士气上的极大被动,相当于压制全场,却反而让人偷鸡得手。

此时,伟大的皮尔洛站了出来,用一个神一般的勺子把场面完全扭转过来。这个勺子跟以前几个著名的勺子性质不一样。这是在落后的形势下所罚,其目的在于鼓舞士气,而不是炫技。看以前的勺子时,我的感受是,这球罚得真妙!但这一次,我是震惊地“哇”出声来。富贵险中求!在这种落后的形势下,还敢罚出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的点球(睡皮曾经失手过,被没有大幅移动的巴萨替补门将拿住勺子),并成功,这对于鼓舞意大利的士气和打压英格兰刚升起来的气场都有极大的作用。

此后意大利果然又顺了起来,而英格兰则陷入困境。小年轻的阿什利没能顶住压力,虎虎地抽了横梁;老一辈的阿什利则彻底脚软,罚球被布冯牢牢地摁住。可以说,在这场点球大战中,皮尔洛居功至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